買保險的主要目的是,
遭遇意外事故,
例如:車禍須理賠,重病需昂貴醫療費等,
需要大筆額外支出,
讓保險幫我們給付這些支出的避險工具,
有錢人不需要買保險,
因為就算突然需要支出這些費用對有錢人也沒有困難,
有錢人買保險主要目的是節稅,
儲蓄險和年金險通常是提供有錢人節稅用的,
小資族買保險是為了避險(突發的額外支出)
因此如何在有限預算買到足夠保障就非常重要,
保險種類非常多,
每種保險都有各自避險的功能,
衡量自身狀況買適合自己的保險非常重要。
生病->醫療險
記住!最好的醫療險是健保!
臺灣大部分醫療費用都有健保給付了,
在臺灣買醫療險最重要的功能是補足健保不給付的部份,
[住院日額型]
大部分醫療險是給付住院日額,
也就是住院幾天付你幾天的日額,
住院日額有兩個功能:
第一:補足升等病房差額。
升一等病房差額約1000~2000元。
第二:補足住院期間的工作損失。
假設日薪1000元,
住院日額要保到3000元,
才夠應付住院期間病房差額
和工資損失的風險。
要注意的是,現在醫療技術發達,
健保規範住院條件嚴格及病床數有限,
現在住院日數不斷下降,
要靠住院日額補足自費缺口很困難。
[手術險型]
依手術等級倍數給付保險金。
要注意的是新式手術法,
未編入健保項目,
可能無法獲得理賠。
[實支實付型]
現在醫療花費最高的部分是自費項目,
用更好藥,更好的醫療器材,
或更好的手術設備等,都要自費!
這時光靠醫療險的住院日額不夠應付,
實支實付理賠健保不給付項目,
依實際支出醫療費,
在保險額度內理賠保險金,
必須以收據正本請領保險金,
可以用健保但卻選擇自費,
通常是給付70%。
以大腿骨折為例,可能住院10天就出院了,
但裝在骨折部位的鋼板,有7千的也有7萬的也有10多萬的,
越好的材質對日後的復原狀況越有幫助,後遺症也越少,
如果只有住院日額1000,住院10天只有1萬,
如果有保實支實付,額度如有5萬,
裝7萬的鋼板就可以理賠5萬。
癌症->防癌險
醫療險一種,
只給付因治療癌症而支付的醫療費。
重大疾病->重疾險
包含癌症,但比防癌險多了各種重大疾病,
像是洗腎、中風等等,
通常是只要確診重大疾病
就直接給付一筆保險金,
好處是理賠快速方便,
省去整理一大堆醫療單據的麻煩。
意外傷害->意外險
類似醫療險,但只給付因治療意外傷害或死亡而支付的醫療費、喪葬費或慰撫金。
旅平險->意外險的一種
死亡->壽險
壽險是給付給被保險人(往生者)的家屬,
家中經濟支柱建議投保此險,
保額以假設家庭失去經濟支柱後,
家中成員成長到可以自立所需金額為標準。
長期照護->長照險
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女化而生,
老年後生活無法自立,子女皆須工作,
請看護或是長照中心是必要的措施,
本籍看護一個月要6萬起跳,
外籍看護一個月約要2.5萬,
長照中心一個月約2.5萬以上,
尿布、抽痰、鼻胃管飲食皆另外計費。
定期險與終生險
定期險年輕時保費低,老年時保費高,
會設定最高投保年齡,65~75歲左右,
過了最高投保年齡就不續保。
終生險保費高,
繳費一定年期,通常是20年,後即終生保障,
網友建議薪資不高的年輕人投保定期險,
理由有二,
第一:年輕時收入低,風險高(有父母子女要奉養)。
只有定期險能提供低保費高保障。
第二:老年時已有資本累積,風險低(非家庭經濟支柱,餘命少)。
儲蓄險
主要目的不是危險負擔,
比較像是資產配置的一種,或理財工具,
保險期滿領回,利率通常會比定存高一些些,
但在保險期間解約,利率會比定存少,
有些人會用來當作強迫存錢的工具,
但其實儲蓄險最大功能是給資產家節稅的工具,
父母以子女為保險受益人,保高額儲蓄險,
期滿領回的金額屬於保險金,
免扣除所得稅、贈與稅,
資產家是以這樣方式漸進式將財富移轉到子女名下,
最後還可以省一筆遺產稅!
留言列表